(本报讯)中国男篮集训队近日传来消息,锋线核心球员张镇麟因陈旧性伤病反复,经医疗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退出本期国家队集训,已于昨日返回所属俱乐部开展系统性康复治疗,这一突发状况不仅打乱了男篮的备战计划,也为新赛季CBA联赛的争冠格局增添了新的变数。
据悉,张镇麟的伤情源于2022-2023赛季CBA季后赛期间的一次碰撞损伤,尽管当时采取了保守治疗并顺利完赛,但近期高强度集训导致旧伤部位出现持续性反应,男篮医疗组联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专家进行会诊后认为,若继续坚持高强度训练存在较大风险,最终与教练组、球员本人及所属俱乐部达成共识,决定采取"暂停集训,专项康复"的方案。
国家队主教练乔尔杰维奇对此表示:"张镇麟是球队战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离开确实会对集训效果产生影响,但运动员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宁愿失去一个阶段的集训成果,也要确保球员能够以最佳状态迎接未来的比赛。"这位塞尔维亚籍教头同时强调,国家队大门始终向完全康复的张镇麟敞开。
辽宁男篮俱乐部方面迅速做出响应,立即组建由队医、康复师、体能教练组成的专项小组,并邀请沈阳市体育医院专家参与制定康复方案,俱乐部总经理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我们完全理解并支持国家队的决定,目前已经为张镇麟准备了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机能训练、营养调控在内的全方位康复计划,重点强化核心肌群保护能力,预计需要4-6周的系统恢复期。"
这起意外伤病事件暴露出中国男篮在长期集训模式下亟待解决的伤病预防难题,体育科学专家李教授指出:"职业篮球运动员每年需要参加俱乐部赛事、国家队集训、国际比赛等多线作战,身体负荷已接近临界点,特别是像张镇麟这类兼具爆发力和对抗性的锋线球员,旧伤复发的概率较其他位置高出3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伤病发生在男篮世界杯备战的关键阶段,根据国际篮联最新赛程,中国男篮将于8月下旬开启世界杯征程,同组对手包括塞尔维亚、波多黎各等强队,张镇麟的缺阵将使球队在锋线轮换上面临更大压力,特别是削弱了外线防守强度和快攻转换能力。
从技术特点来看,张镇麟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2.05米的身高配合2.08米的臂展,使其成为国内罕见的具备持球进攻能力的锋线球员;上赛季CBA联赛中,他场均贡献15.7分6.3篮板3.1助攻,三分命中率保持在38%;更重要的是其出色的协防意识,每场比赛能完成1.6次抢断和0.8次封盖,这些特质正是目前中国男篮最为急需的现代篮球元素。
回顾中国男篮近年来的伤病史,类似情况并非个例,2019年世界杯前周鹏的骨裂、2021年亚洲杯预选赛期间易建联的跟腱问题,都暴露出高强度赛事与运动员健康管理之间的深层矛盾,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建议,应建立"国家队-俱乐部联动医疗机制",实现运动员伤病数据的实时共享和预警防控。
本次事件也引发了对CBA赛程安排的重新审视,2022-2023赛季CBA联赛于5月15日结束,国家队集训6月23日开始,中间仅间隔38天,而NBA球员在赛季结束后通常可获得2-3个月的休整期,职业联赛与国家队赛事之间的平衡,需要更科学的规划来保障运动员的身体状态。
从球员个人发展角度看,24岁的张镇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2022年他曾前往美国进行特训,并参加了NBA夏季联赛,技术水平和比赛意识都有明显提升,此次伤病虽然暂时打断了其国家队征程,但系统的康复过程或许能帮助其进一步完善技术动作,减少未来受伤风险。
辽宁男篮医疗团队负责人透露,康复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以消除炎症、恢复关节活动度为主;中期重点加强伤处周围肌肉力量;后期逐步增加篮球专项训练,整个过程将采用低温疗法、水力按摩等先进康复手段,并每日监测血液指标和肌肉状态。
中国篮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完善国家队医疗保障体系:"我们正在与多家专业运动医疗机构洽谈合作,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建立运动员健康管理数据库,实现对国字号球员身体状况的动态监测和预警。"
这次伤病事件虽然给中国男篮的世界杯备战蒙上阴影,但也为推动运动员健康管理机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如何在高水平竞技与健康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管理机构、俱乐部、医疗团队和运动员本人共同努力,唯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才能让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持续展现最佳竞技状态。
随着张镇麟返回沈阳开始康复训练,众多球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支持之情,一位资深篮球评论员写道:"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期待一个完全健康的张镇麟重新披上国家队战袍的那一刻,中国篮球需要这样充满激情和天赋的年轻球员。"
本次世界杯征程虽然注定艰难,但中国男篮的整体实力仍不容小觑,教练组需要尽快调整战术体系,其他锋线球员也将获得更多证明自己的机会,无论最终成绩如何,保护运动员健康永远应该是所有体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评论